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魏银科

新华社资料片
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,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,正式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。这一“预防式降息”不仅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,也悄然触动了全球资金流动的敏感神经。与此同时,国际资本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涌入中国市场,2025年8月,中国债券和股票合计净流入高达390亿美元,一场对中国资产的系统性重估正在发生。
外资是否真的在“回流”?它们买了什么?为何而来?又会停留多久?
谁在买?买了什么?有何偏好?
“中国资产,现在不上车,等什么?”这是近期华尔街投资者们热议的话题。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在2025年显著升温,全球机构投资者是主力。高盛数据显示,8月全球对冲基金对中国的净买入创下去年9月以来新高,其对中国资产的毛头寸达到两年高位。
美国投资者的兴趣尤为浓厚,摩根士丹利指出,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已达到五年来最高水平。
韩国个人投资者也成为一股新兴力量,截至8月中旬,韩国散户投资者持有的中国香港上市股票市值较2024年底增长33.5%,接近2021年创下的五年峰值(31亿美元)。
此外,国际金融协会(IIF)的报告显示,8月份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投入近450亿美元,创下近一年来最高规模,其中中国市场独占390亿美元,占据绝对主导地位。
外资的布局呈现出清晰的结构性特征,主要聚焦三大方向。
人工智能、半导体、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是外资关注的重点。半导体行业的持仓市值从2024年末的第五位跃升至第二位(1349亿元),外资重点加仓了中芯国际、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。国际资本因“害怕错过(FOMO)”中国科技进步红利而加速增持,年初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挂钩的ETF净流入超过70亿美元。
因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较高的股息率,银行、公用事业等分红稳定的行业受到青睐。在北向资金中,外资银行和券商二季度增配最多的行业为大金融、有色金属和医药;银行因其股息率较高,成为外资增配的首选行业之一。
新能源、创新药、光伏等领域也是外资布局的重点。例如,电池行业成为北向资金持仓市值最高的行业(1754亿元)。中国在AI应用、创新药等领域的商业化速度已超越欧美,形成全产业链闭环优势,吸引了外资持续加码。
外资普遍采用哑铃策略来配置中国权益资产,一端关注成长龙头(如AI、半导体、创新药),另一端聚焦高股息优质蓝筹(如银行板块),以期兼顾成长性与收益稳定性。这种偏好既体现对中国经济复苏弹性的期待,也反映对新质生产力和长期价值的认可,在全球资产再配置中凸显中国市场的独特吸引力。
全球资本为何集体看好中国?
全球资本此刻集体看好中国,背后是经济韧性、估值优势、政策红利与科技突破的多重因素驱动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实现5.3%的GDP增速,二季度数据超预期后,瑞银、高盛等至少9家外资投行将全年增长预测上调至4.8%-5.1%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将增速预测大幅上调0.8个百分点至4.8%,凸显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认可。这种韧性体现在核心CPI回升至0.8%、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6.7%等数据中,消费与出口的双轮驱动让经济复苏根基更稳。
从估值看,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尤为突出。截至9月,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约14.13倍,恒生指数市盈率12.04倍,而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市盈率分别达29.09倍和35.67倍。这种显著的估值差不仅提供了安全边际,沪深300指数3.6%的股息率更增强了配置性价比,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资本眼中的价值洼地。
政策层面的持续开放进一步释放红利。截至7月底,合格境外投资者(QFII)数量已达900家,年内新增40家,其二季度持股市值较一季度增加212.9亿元,覆盖1145家A股公司。监管部门放宽准入条件、优化上市机制等举措,配合财政贴息、专项债发力等宏观政策,共同构建了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,推动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达101亿美元。
科技产业的突破性进展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磁极。瑞银报告显示,中国企业在AI领域的商业化速度已领先欧美,某头部游戏公司通过AI优化广告内容使收入增长20%,智能风控系统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8.6%。芯片本土化进程加速,推理芯片国产化率超70%,这种全产业链优势让国际资本产生“害怕错过红利(FOMO)”的心理。年初以来,恒生科技指数挂钩ETF净流入超70亿美元,带动指数年内涨幅超20%,印证了外资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长期看好。
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反转?
多项指标表明,外资回流可能不是短期现象,而是中长期趋势性配置转移。
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、股票的市值占比约为3%至4%。西部证券统计显示,截至2024年底,A股在MSCI全球股票指数中权重为3.4%,而A股股票在国际资金投资组合中仅占2.3%,相对低配了1.1%,假设外资可以平配A股,将带来约1.2万亿的增量资金。银河证券数据同样显示,截至2025年8月底,主动型外资对中国股票的配置比例仍低于基准指数,这意味着外资或仍有较大的回流空间。
景顺发布的《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》显示,大多数受访者(59%)预计未来五年将增加对中国资产的配置。主权财富基金认为,具有吸引力的当地回报(71%)、多元化效益(63%)以及扩大外国投资者市场准入(45%)是其配置中国资产的驱动因素。摩根士丹利在美国路演时发现,超过九成的受访美国投资者明确表示将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敞口,这一比例创下2021年初以来新高。
中国资本市场正从“可选项”转变为全球资产配置的“避风港”,这种吸引力的根本来源是多维度的。
景顺的调研显示,投资者认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分别为数字科技和软件(89%)、先进制造和自动化(70%)以及清洁能源和绿色科技(70%)。市场逐渐形成共识,中国蕴藏着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机会,尤其是围绕中国不断发展的科技生态系统的相关机会。
中国证监会表示,未来将系统研究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布局、实施路径,稳妥有序抓好自主开放重点举措落实落地,持续拓展资本市场跨境合作新空间。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要“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,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”。投资端改革方面,监管部门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,打通社保、保险、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痛点,今年以来,社保、保险、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。
全球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价值,不仅因为其估值优势和政策红利,更因为中国在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展现出的创新实力和商业化速度。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股的定位正从“交易型”转向“配置型”。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,未来国内外投资者可以期待在中国市场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